经济观察报记者张恒正以大数据的形式向农业领域渗透,产业融合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政策制定者多次提出的“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的愿景,在科技的助力下正在接近实现。
在农业4.0时代的前夜,中国农业生产的三要素悄然发生了变化。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已被摒弃,科技的力量让农村劳动力变成了“互联网新农民”。他们手中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新工具,已经可以随时监测土壤、天气、农作物等数据;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也给了他们更大的规模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焕曾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描述了他对中国未来农业生产的设想。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农业生产者应该是新的、熟练的农民,甚至是大学毕业生,经营规模不大的家庭农场。
市场参与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与国外相比,依靠科技手段提供大数据的有很多,但很少。这也是阻碍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的一个因素。前 NASA 数据科学家张工试图改变这种状况。2015年,他离开硅谷,带回了科技和大数据解决方案,以及在太空、气象和农业领域非常活跃的人。许多中国科学家。
张弓现在是创始人兼CEO。在美国从事卫星和气象大数据在农业和生态方面的应用,曾参与美国农业部、美国林务局和商业组织的重要项目。NASA地球信息共享系统已应用了多项技术创新。
张弓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恰逢其时。
如果说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50年代大量留美科学家回国,21世纪海外人才的回归正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张弓就是这一轮“现象级”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
嘉格开始与中国农业企业对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先进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之一,嘉歌获得了6000万元的A轮融资。其最新进展是与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东方集团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民营企业发力
当人们谈论大数据时,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农业。农业生产作为高风险行业,面临天气、种植等太多不确定因素。作为最古老的生产形式,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社会产值。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逐渐显现。
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民在传统意义上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土地。据农业部此前统计,截至2016年底,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面积达到4.7亿亩,约占35.@ >1%。现在,在2.3亿农民中,有7000万农民不再直接管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
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市场也越来越大。中国领先的民营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商机。雅格现在站在时代的舞台上。张弓告诉经济观察报,嘉格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提供农作物大数据,实现中国农业从“见天吃饭”的传统体验模式向“知天造地”的现代数据农业转型。 、天气预报、病虫害预警服务。换档模式。
是一家为农业公司服务的公司。张工介绍:“具体来说,嘉格能够为农业企业解决的痛点包括基于气象、遥感和地面数据的农业信息系统,例如为用户提供作物生长监测,结合地块级气象服务和预警病虫害、智能灌溉植保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个是农产品的评估需求农业大数据,包括农业种植、农产品贸易和金融系统服务。”
此次嘉歌选择了以现代农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东方集团,旗下东方粮仓建立了从养殖到餐桌全产业链经营管理的商业模式。东方粮仓成立于2009年,先后在黑龙江省武昌、方正、招远三大粮食主产区投资建设了3个年综合加工能力30万吨的现代化大米深加工园区,并在核心区流通。武昌产区。13000亩优质水田。与武昌市政府合作建设的武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与欧美大规模农业相比,中国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农业数据采集难度较大。此外,我国农业还存在大数据人才匮乏、大数据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建议,我国应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解决农业数据匮乏问题。
孙明涛董事长告诉经济观察报:“中国农业还缺少一些大数据,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一直在变化,受价格变化影响的可能更多的农民。收获,包括最终相关的消费数据,是极其稀缺,因此需要一种方法来快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
孙明涛认为,无论是通过气象、气候数据,还是卫星获取的种植面积等其他相关数据,都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端的数据供给。
事实上,即便是走向规模化经营,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困境。即使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不高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暴风雪、强降水等自然灾害,设施农业经营者也很容易收回成本,更不用说盈利了。那一年。据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2017年底安徽省暴风雪期间,一家投资数千万的合作社遭受重创。根据当地保险公司的规定,只按照合作社核定损失的40%进行赔偿。
从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公司的出现解决了这两点的矛盾。张功的独特经验也使公司能够利用中国、美国和欧洲的数十颗卫星和无人机实时采集地面和气象数据,整合土壤、地块、农作物、农资等综合信息。
张工介绍,该信息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分析和数据分析算法,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全产业链的数据支撑和管理服务,提升农业管理的科技水平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此外,嘉格已经能够预测产值,从金融和贸易的角度,服务于现场和非现场的期货公司和贸易公司。
农业4.0 前夕
毫无疑问,中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如两化融合带来工业4.0时代,互联网数据与传统农业生产在这片土地上的碰撞,正在将中国农业带入4.0时代。农业4.0自2015年以来备受关注。今年11月,《农村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公布,明确提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的目标。到 2020 年完成。
农业部调研组对六省1072名农民的数据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农民农业收入有重要影响。查询农业信息的农民收入比不查询农业信息的农民高45.@>8%;使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农民收入比未使用的农民高14.3%。
这些数据只是针对分散农民的信息技术调查。大规模生产者在使用大数据技术后所使用的收入数额的变化没有官方数据,但这种改变生产方式的方式对增加农业收入的影响可想而知。
政府推动的现代农业4.0项目的代表是北京市大兴区500亩西红柿。其中一个重要的温室会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光线。当西红柿需要快速生长时,光线是直射的,但它们需要慢慢生长。生长时,调整到斜射的角度。由于使用了物联网技术,这些西红柿的生长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追踪。
专业农业公司面临的生产规模远不是500亩。仅东方集团旗下东方粮仓,在黑龙江省武昌市就有1.3万亩优质水田。
孙明涛告诉经济观察报:“与嘉格合作,就是把科技引入农业,增加农业产量,降本增效,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双方还共同探索了一个一套成功的模式农业大数据,激发行业更多的创新,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虽然与BAT等传统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话题相比,大数据公司显得有些低调,但它们正在悄悄融化行业边界。嘉格尔就是这种情况。作为一家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服务于农业、环境、金融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公司,嘉格已经开始将前沿的互联网大数据融入传统农业。从技术本身来看,这家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将目标智能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领域,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公司。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弓告诉经济观察报,嘉格将首先从涉农领域做起,做好农业种植板块,在获得种植经验后逐步上下游推进。嘉格不仅以农业大数据为核心,还以空间数据为核心。除了农业,嘉格在基础技术平台上的主要应用还包括金融、生态环境保护,并以这些应用为核心逐步拓展其他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