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高峰时期,农村的城镇化是重点,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出各种形式,其中特色小镇是最典型的案例。在城镇化过程中,国外有很多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今天新盛唐集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日本农村城镇化案例能给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日本农村发展以1973年为界,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在大力发展、保护农业,从政策导向、经济保障等方面,几乎是全方位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以自治村的形态存在的村落也获得长足发展。
但是,日本农村人口在1973年之后,随着日本经济发展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移,尽管日本政府出台大量政策鼓励城镇人口到农村居住生产生活,但仍然没有打破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年轻、有创造力、有生产力的年轻人仍然在大量的向城镇迁徙,农村人口不断流失。
传统的农民协作组织虽然大量存在,也依旧紧密联系,但是已经完全无法对抗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而且随着经济效率的不断更新,协作组织正在被不断的淘汰。当然,这也和日本经济与全球更多的互动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进口的农产品相对较低廉的价格为日本农村在这一时期的衰落留下了伏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日本农产品逐步退出市场,农村耕种收入下降导致人口向城镇迁徙。
自2000年之后,日本政府也对这种情况做出了非常认真的分析,主要的解决机制有多种:提高农村村落聚集,以便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生活便利化程度和消费丰富程度(本质就是村落从单个自治村,向多个村聚集后的乡、镇发展);发展和提振农村特色经济;加大对本国产的高品质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保护等,以促进农业收入;对本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宣传不遗余力;发展村落休闲旅游。
总体来说,在多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同时也是依托于社会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城镇出生的年轻人对微村乡村生活体验的需求增加、社会通讯通信方式的互联网化等等变化的内因作用下,经历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期后,日本农村现如今呈现了新的发展形态——过去日本只有很少的企业进入农村经营耕地,而如今因为传统意义的农村消亡和迁移合并,土地整体经营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有一批批企业在不断的向农耕领域前进,到农村发展(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农村经营的企业数量是1973年的接近17倍,达到1万3千多个),带去了更现代化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更大规模也更有竞争力的农作物加工产业、更多就业机会;农村企业的数量扩大进而带来的就业人口,为农村注入了大量新生活力,也大幅度改善了农村消落的问题;相对聚集的村落,为村落“圈”的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上述几个要素的产生,又为新农村建设和微村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如今日本农村的IP导入和打造在世界范围来看也处于先列。
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迁徙、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逐步出现了目前比较常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
表面上看,农村空心化成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痛点,但是理智分析不难发现,此种状况在人口转移的大趋势下,反而提供了具备极大潜力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一是农村土地平均耕种人数在缩减,为土地利用集约化提供了基本要素:人少地多——便于土地耕种机械化、提高单位耕地综合利用率;
二是微村乡村人口外迁、在原宅居住的人数减少,仅剩余老幼人口,对于微村乡村原貌维持、美丽微村乡村建设留下了契机。
综合客观的看,按照经济人口在各个时间区间内的发展情况,日本的农村发展轨迹,对我国的城镇化(特色小镇)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前瞻借鉴价值。
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土地流转情况都正处于日本2000年前后发力转型农村经济结构相似的时间窗口,我国也已经推出了很多相应的扶持政策、转型政策,不难想象未来二十年中国在此方面的趋势有多么磅礴,又有多少机会将等待发掘。
中国农村空心化,绝非农村发展失去动力,反而是空前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