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乡土“圆环”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1-11-22 1895 次浏览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2020届1班 李卓航

  《乡土中国》开篇讲“乡土本色”,有个关于“乡井土”的故事:奶妈在他初次出国时,用红纸包了灶上的泥土塞在箱子底下,并建议异地水土不服、思乡时,可烹泥土汤吃。

  这是仅属于农耕文明的温度,默祷的人无法同理,朝圣信徒也无法共情。

  长江黄河两条巨龙庇佑的土地是适宜种植的应许之地,家庭世代为单位的生产与技术传承使土地承载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情感。国人对“土”的依恋非简单的婴儿恋乳,而是受到馈赠后泛神论式的满怀敬意与借此生存的依赖。家族伦理、社会礼俗皆为乡土文化的副产品。如费先生言,这“土气”来源于不流动性和地域性,“一方”之微,“水土”之异推动了农耕社会群体的分化,促成中国特有的经验主义——也即凭借“熟悉”感行动。

  于是,中国文化里的“乡土”如同圆环,在一轮一轮的耕耘中周而复始,代代升华——受命于土,扎根于此,在重经验与联系的思维下酝酿对土地的深情,最终如落花枯叶,回归大地。

  刘晓莉老师点评

  用“圆环”来比喻“乡土”和人们的关系,富有新意,颇有见地。人们的生存依赖于乡土,中华的文化孕育于乡土;人们得到乡土丰厚的馈赠,带着这份对乡土深沉的情感去耕耘命根一样的土地;土地获得人们丰厚的回报,继续滋养着人们,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