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乡村改革 湄潭农村改革“试验田”如何——以改革促乡村振兴的西部农业县为例

发布人:数字乡村 发布时间:2021-12-15 2028 次浏览

“陶主任,最近县里有什么改革政策?哪天我去你办公室问问。” 讨论完村里民宿产业的发展方向后,熊超超丢下这么一句话。

提问的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玉泉街道新市居居委会主任,湄潭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同爱。他的最后一个职位是在基层。已知。

这是记者在湄潭县农村的场景中遇到的一幕。

和熊超超一样,梅江街道河套坝村党委书记罗桂林经常向陶同爱询问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情况。在这个被誉为“西部第一生态茶村”的地方,有近1100名农民工和商人。村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他们的孩子,村里的孩子大多在县城读书。

“这些外地家庭多次询问是否有房地出售,可以建房吗?” 陶同爱说。

参观湄潭村落时,不少人一言不合就来“改革”。“很多大种植户和农业企业家都向我询问过‘金融资本股权试点’、农村土地出让抵押贷款等改革政策,这些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陶同爱从2003年开始参与湄潭县农村改革,话语中透着冷静:“他们确实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湄潭县设有贵州省独立机构——县农村改革试点区办公室。自1987年上市以来,至今已有34年。外界对湄潭改革的认识大多基于承包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成为稳定农村相关重要法律政策的改革源头之一。土地承包遍及全国。

30多年来,该县坚持低调试点、务实实施,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

这片土地上的村庄、田地、茶园,都散发着浓郁的农村改革气息,形成了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改革生态”。

湄潭县茶园。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段贤居摄

“小油厂”诞生的大改革

八月,高温的脚印还未消失,秋雨连绵的来临,湄潭县的秋茶长势恰到好处。梅江街道河套坝村36岁的彭玉福说,他家最近每天要从数百名茶农手中购买3000斤绿茶,要隔夜晾晒才能泡茶。“秋茶芽更细长,回味更甜,汤色更透亮。”

去年,全县开发茶园60万亩。“我是幸福的农民”“去湄潭当农民”……这些在当地农村随处可见的标语,不是吹牛,也不是臆测。2020年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约为3.1:1,湄潭约为2.3:1,远低于贵州平均水平。

说起这些农村繁荣的原因,湄潭人总是与38年前的“榨油机风暴”联系在一起。它起源于朝乐镇罗花屯居委会南木桥组,发起了一场影响全国农村的改革。

59岁的领队吴永华是参与这次改革的见证人。见面地点在油厂,他父亲以前在那里炒菜榨油。1981年,整组土地承包到户。1983年,面临“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重新分配形势,农民之间的矛盾来了。

“这个组有24户人家,1983年冬天,一家人来谈。油厂是一间带火坑的木屋,大家围成一圈,都穿着破烂的衣服,走不下去了。”三天三夜,各有各的道理……”

“农民为土地争吵,矛盾多多。” 他回忆说:那些有许多儿子的人,带着妻子进来就想分地;如果女孩们出嫁,她们就不想把土地拿走;村民们担心土地会“施肥”。一旦土地被调整为其他“懒人”,大家都不愿意交出好土地。“有些人把'狗屎没有蛆'的土地拿出来。”

他清楚地记得,受人尊敬的大队干部余中华生气了:“这么冷的天,我想再吵几天也行不通。别生死,别闹了。”改变。看看这个小地方。”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鸦雀无声。他说:“你怎么看我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大家都说‘得到’。”

家家户户服下“安神丸”,精心管理土地,挖土,自上而下挖;农家肥,到处捡猪粪、牛粪、狗粪。引进杂交水稻后,土地产量翻了一番。还要在谷壳谷套种小麦和甘薯,在垄上种瓜,充分利用土地。1984年,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这一制度从1984年开始在全县实行,从“生不增,死不改”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简称“两增二减”),湄潭实践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起国内关注。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随后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吸收了其精神,对“长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期限变迁”。

陶同爱介绍,从1994年开始,湄潭县和贵州省统一步伐,开始将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50年,即2043年。

总结当年改革的效果,当地人普遍认为,湄潭茶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让农民有稳定的预期,敢于投资,有利于长期发展。 - 长期工业,如茶叶。

在玉泉街道新十居居委会片岩塘组,记者见到了80岁的农民李崇忠。1987年,他家6口人,现在全家14口人,三代人。5亩以上土地承包面积未发生变化。

据新十居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成义介绍乡村改革,30多年来,村里只有3户人家完全退出了承包地。其中,有两户因全家人死亡而被“取消”,一户有子女外出打工,户籍外迁,留村亲属死亡。“按照法律规定,如果村里长期荒芜,村集体将收回承包地。” 他说,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

湄潭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收回试点。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段贤居摄

农村土地改革继续深入推进

小油厂的开创性工作,催生了湄潭农村改革的原始动力。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14个农村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该县承担了省级以上农村改革试点任务20项。

湄潭改革的主线之一是在部省支持下,大胆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激烈和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

2015年初,中央选择湄潭等33个县(区)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8月27日,湄潭县茅坪镇吐槽村敲响了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拍卖的“第一锤”。收购方用一块废弃工矿用地5亩,转让期40年,总价80万元,用于建设加油站。

事实上,早在2008年,湄潭县就已经试水让农村集体土地活了起来。这源于2008年至2015年,湄潭成为贵州两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试点。

2017年12月,全国首家宅基地分割登记进入湄潭市场。针对部分农民出租部分自有房屋用于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活动的现实,湄潭县尝试实施“综合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分割登记模式”。兴隆镇当地居民刘启富在保证自己的住房和书面承诺的基础上,申请对部分宅基地及宅基地上的建筑物(包括店面和房屋)进行分割登记。申请在宅基地建房。市场进入交易。

此外,湄潭也在试点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

2019年7月,贵州省遵义市吴川户籍农民王安武向龙凤村集体缴纳宅基地使用费4.4万元。他可以有偿使用村里200平方米的宅基地,成为贵州第一个非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取得宅基地的农民。

龙凤村举行“湄潭县首次有偿使用宅基地签约仪式”。根据《龙凤村宅基地管理公约(试行)》,凡在龙凤村从事农业生产连续三年以上的农村居民,都将取得有偿使用村内宅基地存量的资格。 .

截至目前,龙凤村已有13名农民工提出购买宅基地建房申请。已批复6户,实际建成4户。他们使用的宅基地主要是村民盖新房后退出的超大旧房的老宅地块。村委会预计,未来5年将有10多户申请。

2017年至2019年,湄潭市完成国土资源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形成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的“收、分、提、转”做法。 “收集。” 回归闲置宅基地,解决一户多户问题;“分拆”闲置农房乡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腾退”闲置房屋,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转”闲置宅基地增加用地 在效益上,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

以玉泉街道新十居居委会为例。截至目前,已发生有偿出境宅基地案件50余起,已收缴超出合法使用面积的租金60万元以上。龙凤村试点村已收回3.6亩宅基地15块。

特别具有探索意义、目前安全掌握的,是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有偿收回。

2018年底第二次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而深远的修改。陶同爱说,此前,湄潭负责原农业部等三部委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收回退出试点”,为该法的修改做出了贡献。

在玉泉街道新十居居委会的一片桃花林里,竖起了一块大牌子——“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牌子上写着:“涉及25户农村承包地土地 9 1.68 英亩”。

记者在居委会查阅了农民程晓霞收回29亩承包地的档案。与她签订的协议是“新石屋经济合作社”。有她手印的申请表、批复表、有偿购储协议,还有她和村干部现场确定地块边界的照片。

“如果村民的生计得不到保障,就不能让他撤退。” 杨成义说,在这次改革之前,村民没想到承包地可以有偿收回。

在切实保护农民财产权益的前提下,试点重点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程序和征地收储管理等,形成了“农民申请、三级审查”。 、协商评估、签约移交、统一管理。” 土地退耕过程、形成“城市承包地、成员权利不还地”经验的探索总结、城市农民权益保护工作由农业部转发和农村事务。《农村土地承包法》修订出台后,湄潭没有像以前那样动员和试验,但只要符合法律和政策,

“在改革中学会改革,是湄潭官员的特点。” 被评为2018年贵州改革典型人物的遵义政协副主席、原湄潭县委书记魏再平告诉记者,“原来有的放人。地方改革后来改为湄潭。”

湄潭县农村民宿的繁荣得益于一系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段贤居摄

“改革”激发乡村活力

记者调查发现,在湄潭村,由于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这个相对沉默的要素在改革中得到了振兴,给村庄振兴带来了明显的刺激,因而出现了鲜有的旺盛生命力。见于其他农业县。

增加农村收入。从村集体经济到县财政,再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都可以“盈利”。最大的“蛋糕”是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湄潭县建立了“三定一议”的分配机制。部分国家增加值收入调整基金按增值收益征收,工业用地占20%,综合用地占22%,商业用地占25%。

土地出让总收入减去国家增加值收入调整费,再减去征地成本后,即为全村纯收入。湄潭县规定,村集体的集体公积金不得低于纯收入的20%,公益金不得超过10%,两项之和不得超过50%。个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得低于其纯收入的50%。具体分配办法由农民集体决定。

过去,新市居委会集体收入每年只有10万元。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后,村集体集体收入突破1000万元。宅基地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收回,使村集体和农民分别获得了很多好处。

目前,全县151户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村集体收取12.72万元有偿使用。全县交纳宅基地50余处,交纳超过合法使用面积的租金60万元以上;全县共有197户退出承包地283.85亩,平均每亩补偿28689元。

激活农村产业。开车经过村道的“好日子”民宿老板张晓忠说;“我们有20多家餐厅,但没有住宿。经常有人问我们,你们有住宿吗?”

农村土地集体入市改革让他实现了建民宿的心愿。2017年,他斥资37万??元,竞得了580多平方米使用年限为40年的土地。不到一个月,他就拿到了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使用证。他在建筑和装修上投资超过500万元,2019年开始运营,全年雇佣8人做服务员。

在改革政策的支持下,精明的张晓忠将三层民宿一分为三。他只用房产证从农商行拿到了按揭贷款。

张晓忠投资民宿的融资能力得益于湄潭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两权”是指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

参与张晓中系列“连锁”改革行动的熊超超深感,湄潭农村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是“改革整体联动”。比如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已经进入市场,但是进入市场后,房屋是否可以抵押,抵押是否可以分割?如果不进行“两权”改革,那么农家乐仍然是一个沉睡的生产要素,不能发挥生产作用。

农村工业的激活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机会。新市居有一家比较火的民宿。房东曾经是一个贫困户,现在一年可以拿到2.4万元的房租。不少茶叶企业因取得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纷纷在现场设立茶叶加工厂。高台镇出让的一块农村集体土地,原本是一片荒地。现在建成的大米厂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更多新型经营主体涉农,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河套坝村有一条交叉的主干道,道路两旁林立着许多商店和建筑,已经初具小镇的雏形。村党委书记罗桂林表示,通过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流转,加强了村集体的财力,推进了村庄建设,完善了规划。聚集在一起。

有利于劳动力流动。龙凤村村长于晓华认为,农民工在村里的建设和居住,将有助于缓解村里茶叶发展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和以前不同,孩子们只上小学和初中。现在大学多了,很多都回不来了。村里有很多茶园,劳动力短缺。”

“最重要的是改革惠及群众,所以群众拥护。” 魏再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湄潭的农村改革为何如此深入。

蓬勃发展的农村“改革希望”

“一开始我有点不情愿,但现在考虑退出是正确的。” 在新市居居委会,72岁的纪显章谈了自己对退耕还地的看法。

他家有五口人。他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在外工作,一个是广东的律师。加上土和土地,他家总共有9亩地。2012年退耕7亩多,每亩补偿3.4万元。“当时我还年轻,还可以在外地干活。现在年纪大了,孩子都在外面了,大家的想法都在变。”

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但张晓忠对当地民宿充满信心,有信心因为周边条件不断好转,将收回投资,实现盈利。而且前景很好。“听说最近村里有地要卖,我还想弄块地。”

河套坝村清明节前后正是采茶高峰期,劳动量大。每天早上,都有公交车从县城出发,接茶工从农村到村里。这个村子的大茶农经常“抢”重要人物。除了支付平均120元的日薪外,他们还提供免费食物。

罗桂林认为,农民工的稳定生活将有助于解决茶业发展中的用工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整合农村宅基地改革,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对于本县跨区域购置宅基地的村民,湄潭县主要采取“户籍法”,即符合条件的青年人分户登记,符合“一户一户”政策的要求。不符合本办法者,须退出原宅基地。对于在湄潭购置宅基地的外县农民来说,原宅基地如何处理尚未涉及。陶同爱坦言,这涉及到跨县域的协调,需要更高层次的联动。

2021年5月下旬,贵州省2021年省级改革试点名单公布。湄潭承担的改革内容是“探索村干部专职服务试点,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选聘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除了享受村干部待遇外,还可以与村集体经济收入挂钩,考核绩效。事实上,除了上级下达的改革试点,湄潭还实施了“斋管家”等多项“可选行动”改革。

陶同爱曾希望湄潭能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试点县”。原来,县里听说“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改革在推进,正在寻找试点,让他尽快拿出方案。

他非常激动,带领一群人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制定了一套《贵州省湄潭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方案》。记者看到,该方案列举了六个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城乡人口流动有序流动不够畅通,有的还存在一定障碍;二是落户农民自愿退出农村权益、依法支付的渠道不畅,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也影响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城镇工商资本、科技、人才“上山下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重大障碍……

2021年初,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批复《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同意浙江嘉湖区、河南许昌区、四川成都西区等11个试验区规划. 核准地点为各区、地级市。

与记者交流时,陶同爱眼中流露出遗憾和憧憬。

34年来,湄潭农村改革面临的局面不再是过去的“大饱肚子”,而是新发展阶段的新问题。乡村振兴的“拦路虎”还摆在湄潭面前,需要通过改革把他们赶走。

“一流的茶叶,二流的包装,三流的品牌。” 这是一些湄潭人对茶产业发展的评价;农村“两权”抵押试点面临不良资产抵押难以实现、银行积极性有待提高的现状...

社会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农村土地承包“不增生不改死”的间接好处之一,就是改变了传统的“增人必增地”的观念,有利于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如今,国家出台了鼓励和支持生育的“三胎”政策。

“变化导致连续性,而普遍性导致长期。” 这种对农村改革的热情和渴望发生在一个既不沿海也不远离大城市的西部农业县,是中国县域发展的代表。清新又振奋。

湄潭一系列农村改革激发的活力,让人们对以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充满了想象。同时,如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守住耕地红线,加强对村集体收入的监管,推动更多不具备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村庄振兴,需要不断的考验。 .